湖南法治报讯(通讯员 陈佩瑶)“板凳围一圈,干群心相连”。近日来,坪坝镇以“党建+院坝会”为抓手,在各村常态化开展的“院坝会”。为打通服务群众的“最后一公里”,该镇着力将“院坝会”打造成兼具政策宣讲、矛盾化解、民意收集于一体的基层治理“新阵地”,有效激发了群众参与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。

政策宣讲“本地化”,惠民服务“零距离”
“最新的医保政策是什么啊?”“养老保险怎么缴啊?”“育儿补贴怎么领?”村民你一言我一语,现场氛围热闹非凡。为了让党的方针政策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干部们打破传统的宣传方式,做起了“方言翻译官”,将乡村振兴、产业扶持、医疗养老等政策术语,变成群众听得懂的“本地话”,用拉家常的方式把“大道理”讲成通俗易懂的“小故事”,细心解答群众的疑惑。“那些政策上的字太难懂了,我们还不识字,政府干部一用苗语讲,马上就明白喽!”杨大妈笑着说道。这种从“单向灌输”到“双向互动”的转变,让政策宣讲不再是“上面讲、下面听”,而是让政策内涵真正被群众理解,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实现了入脑入心。
急难愁盼“现场办”,矛盾化解“在源头”
“杨书记,我们两家因为土地边界这个事吵了好久了,您快帮我们评评理!”针对过去“家庭纠纷不愿讲、邻里纠纷不好讲、矛盾升级不敢讲”等难题,镇村干部、驻村工作队主动上门,把院坝会变为调解室,现场建立“纠纷台账”,
实行“销号管理”,能当场解决的,立即与当事人协调处理;需多部门协作的,明确责任人和办结时限。把可能引发信访问题的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萌芽状态。截至目前,通过院坝会累计解决民生问题20余件,化解邻里矛盾45起。
民事民议“汇众智”,乡村治理“聚合力”
“我们曹家村除了发展油茶产业,还可以试着发展些其他产业。”“过年的时候送戏下乡能多加几场吗?”乡亲们围绕产业发展、人居环境整治、村规民约和文化活动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热烈讨论,贡献了许多源自生活、切实可行的“民间智慧”。这些来自田间地头的“金点子”,被镇村干部逐一记录、整理,探索形成了“群众提想法、集体议事项、合力抓落实”的长效机制,真正把民智民力汇聚成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。
下一步,坪坝镇将持续探索“党建+院坝会”模式,进一步拓宽群众参与渠道,强化干群联动,以群众智慧赋能基层治理,共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。
责编:李颖
一审:王薇
二审:伏志勇
三审:万朝晖
来源:湖南法治报









